家附近新开了一家夫妻店,卖汉中米皮。

我馋国内外许多食物,还好是在上海上大学,所以大部分的嘴馋时刻都能得到满足,而米皮却不一样。想吃米皮是因为朋友去西安老是会在微博上发米皮的照片,照片里的米皮饱满晶亮,表面均匀地挂着红油,有时候装在最普通的外卖盒里,有时候装在更不用心的塑料袋里,5元、3元,提着回家,好吃又顶饱。

后来找了许多视频来解馋,原来蒜水、醋汁、红油都有讲究,各类香料和秦椒,煮的要煮,熬的要熬,可能背后功夫下那么足,怎么包装反而不重要了。打工人好像都爱这一口,便宜还有功夫在,吃进肚子里应该会很安心。

上海也有米皮的,只是学校周边的米皮都贵得夸张,28元,18元,想毕吃到嘴里也不会让我开心。好几次加进购物车,凑满20元起送,用了会员红包,按照资本主义的那套话语加加减减一阵功夫,都准备下单了,又恶心得删了。

这家店店面很小,厨房、佐料台、收银台占了大半,只剩下一角黑板上手写着菜单,半张桌子两张凳,一看就知道是做外卖的。店还没开太久,饿了么里已经积攒了挺多好评,陕西朋友说正宗,还有人求老板批发辣椒油。大众点评里有好些人也堂食,还说这家店的小孩儿会照顾顾客,说“欢迎光临”、“您请坐”。

进店点了米皮,9块钱。小孩儿不在,老板娘用重庆话追着我问,是不是老乡呀,是不是老乡呀。我说不是,我只是馋米皮很久,经常搜大众点评却搜不到哪家卖米皮,你们是第一家。老板操着标准北方普通话说,目前确实是哦。老板话少,老板娘更活泼,又跟我说,好多老乡大老远来我们这儿吃,还有人要买辣椒油的。她转过去熟练地打佐料,把米皮包好递给我,看着我说,“那既然你第一次吃,给你做个味道最正宗的,以后天冷了,又来吃热米皮吧!”

回家拌好佐料,发现红油颜色并没有在视频上看的那么饱和,不过味道很好,坐在茶几上美美吃完了。

只是想起大二的时候,想重庆,于是游客一般在学校周围找了三个小时的重庆小面,无奈走进那家老是路过的、跟普通面馆比起来装修得富丽堂皇的“小面店”,买了一碗32元的豌杂面,吃完两口之后流了两行泪。想发微博,字打的是“这么大个上海找不到一家好吃的小面店”,之后又觉得自己软弱,觉得自己才出来这么会儿就撑不住啦,觉得自己意志力太烂啦,觉得自己学习上无能怎么生活上还能这么无能呀,于是又退出了微博,头也不回地,重重推门离开,把那碗难吃的小面晾在桌上,把我为数不多的生活费如数浪费。

甚至是大四才慢慢跟朋友们一起接触到一些正宗的川菜馆,重庆馋狗裹挟着其他地域的馋狗们,五六人挤在四人桌上,闹得要把房顶都掀了,不知道为这家店写下评价的陕西老乡们有没有这样呢,觉得自己是一个马上要迷失在高楼大厦间的风筝,一下子又被陌生的手抓住了。